【國語】從12年國教課綱談備課方法

作者:頂埔國小陳佳釧老師

有效教學就是從每一次的備課做起,一次一次,長久而踏實,最終就能看見綺麗的風景,遇見更好的自己,所以讓我們一起備課吧!
教學思考點

教學思考點

十二年國教提倡的「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而素養導向的語文課教學應從培養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著手,並將學習策略融入教材教法,結合文字、文本、文化三大學習內容,讓所學運用於「生活情境」中,落實語文應用、實踐的特質。而如何讓自己的課堂成為素養導向的語文課呢?我認為教師應該備好課才能上好課,備課如同定靶,教學好比射箭,必需先確定目標,才能調整射箭的力道、方向,射出一支準確的箭。目標的確定可以由外而內,層層推進,從課綱、目錄、單元主題、統整活動、文本特色、習作語文點思考,到最後聚焦形成一課一重點,再依孩子能力搭建鷹架,協助其應用於生活情境中,就能透過高效課堂形塑語文素養。教師進行備課的過程,我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思考點出發:

教學思考一:從課綱確立年段學習重點

國小階段橫跨六年,每個年段側重的學習重點不同,教師應參看108課綱,考量學習表現和學習內容結合,確立年段學習重點。以寫作表現來看寫作類型(對照右圖),低年級的學習重點在於「句子、段落」,中年級的學習重點在於「記敘、應用、說明事物、仿寫童詩」,高年級的學習重點在於「創作童詩及故事、說明事理、議論」,可以清楚看出各階段的學習重點不同;又如閱讀策略的重點在低年級是「簡單的預測和推論」,到中年級增加了「提問、理解監控」,高年級則邁向「自我提問、推論觀點」,教師可參考年段學習重點,做出最好的教學設計,讓教學重點不偏離。

教學思考二:思考目錄

(筆者自己分類,僅供參考)

(筆者自己分類,僅供參考)

從目錄的整體高度設計教學,有助教師辨析教材重點,做好教材連結,清楚掌握教學地圖,找到有效的教學切入點。

教師備課時可以思考整冊中有哪些「文章結構相同」,尤其是新的文章結構,如以康軒版四下第七課請到我的家鄉來和第十一課台灣的孩子同是分、分、分、分的結構,可以放在一起統整教學;或是找出「文體同寫作手法異」課文進行比較,如康軒版四下第四課米食飄香和第六課掌中天地同是說明文,但一課是舉例說明,一課是依時間演變說明,讓學生可以比較寫作手法不同,更能掌握說明文的寫作方式。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問自己:這一次冊的哪些課文有跨單元間的連繫?

除了同冊,也可以跨冊跨單元,找出文本中的共同性,以一篇為主體概念,圍繞此文本,串連起其他相關連的文本,於閱讀教學中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在寫作教學中可以補充成為孩子的寫作素材,不怕學生沒材料可以寫。

若以康軒四下請到我的家鄉來為例,要仿寫一篇介紹自己的家鄉,但又擔心孩子不夠認識家鄉,除了補充資料的方式外,也可以利用連結過去已經學習的教材:四上第二課阿里山看日出、第十課建築界的長頸鹿(裡面有介紹101大樓),這樣就能讓學習奠基於過去的學習基礎上,讓學習更有效率。

所以教師備課時,可以更關注教材間的連繫,最方便的方法就是透過每冊的目錄來思考。

教學思考三:單元主題

國小語文教材皆是以單元主題的方式,一冊會有四個主題,每個主題裡有三~四篇不等的文章,其主題相關,但通常文體不會完全一樣,因此教師備課時可以思考整個單元主題和各課課文的關係,為什麼這些課會放在一起?如何利用單元主題做統整教學?以康軒版四下第二單元「文化廣角鏡」為例,介紹了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在上完整個單元,即可以利用表格統整各國文化之美,也可以單元主題為閱讀主題,進行補充延伸教材,再扣合單元主題,以單元主旨為寫作題目,各課課文縮寫為內容素材舉例,寫成一篇文章。

教學思考四:統整活動

統整活動多會搭配單元各課重點,介紹各類文本特徵、閱讀指導、寫作指導等,因此在教學時宜巧妙將統整活動和課程結合,比如:康軒三上統整活動四「我會寫人物」就能融入和神射手與賣油翁這課一起教學;四上統整活動四裡有「認識劇本」的內容,就應和第十四課完璧歸趙一起上,以期統整活動能發揮最大效能。

若縱貫的看統整活動,把中年級的統整活動內涵分類、排序(如上圖),則可以清楚理解教材安排如何循序漸進,有助掌握教學重心。

教學思考五:文本特色

在文本分析後,教師可找出文本最獨特處,即其他課無可取代的地方,若文章形式經典、有特色,則教形式為優先考量;若文章的內容、主旨為文章最核心的價值,則可以此為教學重點。以「請到我的家鄉來」為例,文本的特色是各段開頭都一樣的散列式結構,教學時應把握這樣的文本特色,形成教學重點,課後寫作即以寫一篇散列式結構的文章來介紹自己的家鄉,如此一來,即可由課文進行讀寫合一的語文教學。

教學思考六:習作語文點

編者大部份會依據文本的特色來編輯習作,如三下「下雨的時候」利用了許多感官摹寫來讓下雨的情景具體生動,因此習作即以運用感官來觀察生活中的事物為練習,呈現了當課的語文點,也彰顯了語文的工具性,因此參考習作語文點也是找出一課一重點的方法之一。

教學思考七:依孩子能力搭鷹架

在確定教學重點後,教師要思考教學流程,考量孩子的舊經驗、起點行為、文本難點等,設計能協助孩子的學習階梯,也必需在教學的過程中,隨著學生對策略的掌握度,漸進式的拆除鷹架,如學習摘要策略時,教師可以先行示範,接著讓小組討論,再由學生自行練習,最後就可檢核學生是否真正學會。

教學思考八:跨領域的生活情境

十二年國教強調學習在生活情境中的運用,因為唯有教育和生活發生真實關聯才能成為有意義的學習,所以在備課時可以進一步思考:如何讓文本和生活產生聯結?以康軒四下第五課「遠方的來信」為例,此課用了書信往返的形式讓孩子認識英國和台灣的文化差異,那時我要如何才能讓學生更深刻感受到不同地方的文化差異呢?對3c世代的孩子而言,親手提筆寫信是個很特別的體驗,因此我讓孩子們和其他學校的學童交筆友,透過書信來一場跨校交流,聊聊彼此的生活、認識對方的家鄉文化,這次的活動讓語文走入生活,引發了孩子的學習動機,讓學習更有趣,也有效!

有效教學就是從每一次的備課做起,一次一次,長久而踏實,最終就能看見綺麗的風景,遇見更好的自己,所以讓我們一起備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