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探究與自主學習公開課

作者:臺北市金華國小 曾振富校長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揭示培養自主學習、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理念,同時規範校長及教師必須在學期中進行公開課活動,透過素養導向的教學原則(包含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脈絡化的情境學習;學習歷程、方法及策略;及實踐力行的表現),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解決未來生活問題的目標。

在自然科學領綱中揭露以探究與實作為主要教學策略,經由像科學家一樣探究自然的歷程(包含察覺現象、提出問題、預測或假設、觀察實驗設計、觀察實驗操作、討論、結論等),培養學生在科學知識核心概念、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態度與本質的科學素養。

而莫慕貞與何世敏教授提出學生在學校階段的自主學(SelfregulatedLearning)能力的重要,在調節機制(想學:學習動機、肯學: 學習行為、會學:認知策略、能學:元認知策略)下,透過四學的學習方式(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來檢視課堂的體現( 先學後教、以學定教、教少學多、減負增效),為學生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以下是作者在這樣的科學探究與自主學習理念下,透過科技輔助自主學習的公開課的理念與經驗中,提出一些實務的做法與想法。

公開課的單元活動選擇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規範進行公開課,有別於傳統教學觀摩的樣板式目的,希望透過這樣的機制營造學校學習型組織, 互相激盪有效的教學實踐,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所以在公開課單元活動的選擇上,可以根據設定要研議的主題, 在順著教學進度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內容進行,讓學生不會感受到離散式的學習,而是依照正常的學習期程連續學習。

學習目標的轉化

決定教學單元活動後,需要先轉化課綱成具體的學習目標,作為課程教材、組織與評量的方針。例如表(一)是作者在《認識三大類岩石》的全國公開課時,選擇的學習重點,以及經過轉化後的學習目標。

社群共備與專業成長

透過教師之間的實體共備,或是經由網路媒體的機制交換團隊的意見,不但可以改善自己無法照顧到的面向,更可以透過社群的創意思考,提供更精緻的教學準備,精進共備社群的專業成長。

教學活動設計的主軸

無論利用什麼策略與工具作為教學的輔助,公開課的主軸還是要以學科的特性與內涵為主,避免產生像利用電腦設備環境上課,結果都在操作資訊設備,自然課好像變成資訊課的窘境。因此,授課的主軸會以自然科學的學習重點為教學活動設計的主要內涵,經由提出問題、預測或假設、觀察實驗設計、觀察實驗操作、討論、結論等探究的歷程,在素養導向的教學原則下達到建立科學和新概念的學習目標。以《認識三大類岩石》的公開課為例,檢視表(二)的素養導向教學原則。

檢視自主學習的內涵

根據自主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檢視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以《認識三大類岩石》的公開課為例,檢視如下的自主學習內涵:

公開課教學活動分量的彈性

自然科教學以觀察實驗的探究活動為主,所以需要有2節課才有足夠的教學時間。同時建議要設計可以減少或延伸的彈性教學活動。學生的了解與班級經營的考量對於學生先備經驗的了解,除了依照學習階段來衡量,也可以透過數位學習平台(如教育部的因材網)來協助了解,同時設計自己風格的班級經營,讓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自主學習策略的搭配活動

有些學習機制的設計,例如自主學習策略常用的自評、互評及分工與發表策略的應用,可以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落實才容易順暢進行。

鷹架理論的應用

透過實際教學觀察或數位平台的輔助,課堂進行期間隨時要拆除教學設計好的靜態鷹架,以及搭起需要的動態鷹架,才容易讓學習活動貼近學生的學習需要。

觀議課重點

觀議課重點可以在說課時有共識的觀察重點,才不會在短時間的觀議課時迷失焦點,無法有效達到公開課的目的。

結語

以上是作者根據自己的公開課經驗,以及相關課程觀的理念與實踐精神提出的心得分享,希望可以作為未來各校教師進行公開課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