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共同備課、相互觀課與集體議課之理念與策略(上)

作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劉世雄教授

「教學觀察與回饋、公開授課」的目的很多,從關注教師 教學專業能力、教材教法研發到診斷學生學習表現,每一種理念 均有其價值與發展性。

前言

十二年國教課綱總綱實施要點第五點關於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文中提及「…教師可透過教學研究會、年級或年段會議,或是自發組成的校內、跨校或跨領域的專業學習社群,進行共同備課、教學觀察與回饋…」,另外也提及「…校長及每位教師每學年底應在學校或社群整體規劃下,至少公開授課一次,並進行專業回饋」。當前各縣市政府以及各級學校對「教學觀察與回饋、公開授課」的解釋不一,若不清楚其意義,恐怕在推動上只是讓學校與教師不斷摸索,進而產出消極性的因應作法。

「教學觀察與回饋、公開授課」的目的很多,從關注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教材教法研發到診斷學生學習表現,每一種理念均有其價值與發展性。然而,當前科技發展與環境變遷快速,學生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多,有些學生因為家庭因素、文化因素或者是個人生心理因素,逐漸在課堂學習中落後,也逐漸失去學習信心。這些學生只知道他們成績不好,卻不知道他們哪裡學不好,極需要教師們的關注。在諸多教師共備課和觀議課的目的中,診斷學生學習表現,進而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應該是一個優先被關注的目的。

以改善學生學習困難的 共備觀議課之理念

根據我先前訪談和觀課的經驗,教師的教學信念與其教學行為不一定一致;愈來愈多的文獻也顯示,學生實際學習的行為表現不如教師原有的教學設計之意圖。例如:教師認為教學應該讓學生從操作中建構知識,也那樣去設計教學活動了,但學生卻僅是記憶操作的動作,未與大腦的認知思考連結,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察覺學生的學習理解與表現情形。

然而,個人認知能力有限,教學時難以同時關注所有學生,若教師能相互協助觀察與集體思考,共同為學生一起討論良策,對學生學習以及對老師的專業成長均有很大的助益。試想,教師進班觀課,如果能協助教學者察覺學生學習困難;在觀課後,如果能針對學生困難進行專業對話;或甚至在觀課前,如果能一起思考針對學生的學習困難處共同準備教學活動設計,這種以改善學生學習困難的教師共同備課、相互觀課以及集體議課作法,似乎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得更好。而教師知道學生的困難,進而提出適當的教學策略,並且著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的教學專業也就在此「把孩子從不懂教到懂」的過程中成長了。

如同前述,教學觀察與公開授課的目的很多,各有其價值,但這兩三年來,有愈來愈多的縣市或學校開始關注課堂中學生學習表現,以改善學生學習困難的教師共備和觀議課之理念逐漸開展。

教師進行共備觀議課的 運作策略

教師共同備課和觀議課是以教師協同學習為學理基礎,藉此發展運作策略。教師協同學習是以教學觀點的「分享」為運作原則,分享後相互刺激思考,發展各自的教學設計,原因在於教師均有各自的教學班級與學科領域,也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各班學生特質也不同,比較難發展共同觀點或產出共識。教師平等對話,奉獻自己的專業與思維。在這個基礎想法下,再以改善學生學習困難為目標,進行教師共同備課、相互觀課與集體議課,其運作策略再說明如下:

(一) 以學生學習困難為共備課的起點

教師平時工作繁忙,無須每一單元都進行共同備課,教師們可以找出先前學生學習略為困難的單元或概念,先各自思考自己對此單元或概念的細節、教學活動、教具使用以及評量方法。共同備課是一種分享,既是分享必先要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共同備課之前一定要自己先備課。即使不同學科教師,也可以先行瀏覽教材或至少閱讀教學者的教學活動設計流程後,在各學科共通的教學策略或評量形式上寫下自己的想法。之後,再聚在一起輪流分享,當每位教師聽到別人的觀點時,可以想一想自己是否可以藉此補充或調整、自己可以從他人的分享中學習到什麼。

(二) 觀課觀察學生行為表現推論到認知表現

進班觀課前,教學者需要先行說課,也提供簡要的教學活動流程。說課時,觀察者要能先行註記觀察焦點,觀課者再根據這些焦點與教學活動流程,記錄學生在這些教學活動下的行為表現。教學者可以安排觀課教師只針對某一組或某幾個對象進行課內長時間的觀察,藉由觀察與紀錄這些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同時間多次行為表現進行對照比較,藉此思考學生的認知困難,進而推論困難的原因與因應的教學策略。觀課以觀察學生為主,但並非完全不觀察教師,而是在教學活動轉換時略注意和確認教師的教學活動如說課或教學簡案即可。

(三) 議課時以教師相互分享取代建議回饋

教學觀察後,最好當天就進行議課,議課比觀課重要,那是教師專業集體交流的重要時刻。議課是觀課者輪流分享所觀察到的現象、指出學生的困難以及提出自己在教學策略的想法。議課時,教師可以相互請教、討論或提出疑問,但不需要有共識,也不需要用建議或含有指導意涵的語詞。先前提及,教師有各自的教學情境,要求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並無法真正改善教學品質。教師可以多分享自己的經驗,而教師也需要開放心胸,聆聽與思考來自他人的觀點,最後想想自己可以調整之處以及如何用在未來的教學上。

這種以學生學習困難的教材內容為起點,大家集思廣益,發展可以改善學習困難的教學活動設計;再由一位教師進行教學,其他教師協助觀察學生學習情形;之後,再討論改善情形並提出後續因應之道。若學生學習成效改善,也是教師的教學策略具有成效,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基於「改善學生學習成效」的教師專業成長模式。

文章未完,請瀏覽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