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中年級新課綱閱讀理解教學指導(下)

作者:臺中教育大學 楊裕貿教授

以朝向自主學習的方式,透過「教師導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 →「學生自學」等方式規畫,讓學生透過更多討論與後設監控,逐漸掌握自己學習,以增進問題 解決的效能。
新課綱閱讀理解教學指導

新課綱閱讀理解教學指導

延續前文 先看上篇

2. 掌握段落主旨教導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段落文字時,畫出段落的感受或主張,因為寫作往往從感受開始,而感受是立意的前提,所以找到段落的感受,便等同找到段落的主旨。例如:

康軒國語三下下雨的時候第一段:「下雨的時候,我喜歡站在窗口,欣賞外頭的雨景。遠方的山,好像披著一件輕紗;附近的樓房,好像被渲染過的圖畫。溼答答的馬路上,車子來來往往,開著的車燈就像天上一閃一閃的星星。行人們撐起了各式各樣的雨傘,哇!路上開滿了一朵朵五顏六色的傘花。」

本段文字的感受在第一句話「下雨的時候,我喜歡站在窗口,欣賞外頭的雨景。」可以得知欣賞窗外的雨景,是作者的最愛。

5-Ⅱ-6 運用適合學習階段的摘要策略,擷取大意。

本條指標希望學生學習摘要策略,摘錄出文本的段落及篇章大意。摘要策略主要是保留文本重點,刪除不必要的細節

1. 段落大意的摘要策略

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以第三人稱方式的敘述句,概括每個層次的內容,最後再整合這些內容,調整字詞、標點,使其通順,就是該段的大意了。以康軒國語三上參觀安平古堡第二段為例,全段共有三層次,分別以敘述句概括各層次內容如下:

2 . 全課大意的摘要策略

教師可以先將課文的意義段命名,再以第三人稱組織成通順內容,或是直接運用各課的段落大綱,組織成短文內容,即是該課的全篇大意。以康軒國語三上馬太鞍的巴拉告為例:

5-Ⅱ-7 就文本的觀點,找出支持的理由。

本條指標希望學生依據作者在文本中提出的觀點主張,找出印證這個觀點的理由或證據。以康軒國語三下油桐花‧ 五月雪為例,文本末段提出:「就像是一幅令人心動的美麗風景畫」,請學生從文本中找出支持作者下「令人心動」這個觀點的證據,以確認觀點的有效性,評估文本內容的呼應狀況。

5-Ⅱ-8 運用預測、推論、提問等策略,增進對文本的理解。

本條指標希望學生運用預測、推論、提問等策略理解文本。

1 . 預測策略

預測策略是閱讀者利用個人背景知識猜測文本答案。預測教學建議以課外讀物或文章為教材,先以書籍封面或文章標題,請學生猜測文本內容,再揭示答案,接著再請學生根據本段內容,預測或推論下一段內容的發展。

2 . 推論策略

推論策略是閱讀者整合文本訊息推測出答案。推論教學可以利用課文,指導學生利用文本內的訊息推論因果、推論指代詞或主角、推論情緒、推論狀態、推論工具等。以康軒國語三下大自然的美術館最末一段為例,從本段內容中「風先生」、「海小姐」線索,應該可以推測出本文題目「大自然的美術館」的創作者,應該是「風」和「海」。

3 . 提問策略

提問策略是在閱讀過程中,透過問題來協助閱讀者思考,進而掌握文本訊息,整合出脈絡,找出答案。提問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六何法」提問,初步掌握課文內容的重要訊息與脈絡。

5-Ⅱ-9 覺察自己的閱讀理解情況,適時調整策略。

覺察自己的閱讀狀況,主要是希望閱讀者隨時監控自己的閱讀情況,特別是閱讀遇到困難時,能調整閱讀方式,如放慢速度、重讀、查閱資料、詢問同學師長,或是先擱置等,以找到最有利於理解文本的方式。教師可以透過放聲思考方式,示範給學生學習。

5-Ⅱ-11 閱讀多元文本,以認識議題。

教師可結合教育部頒布的十九項議題,選擇適切書籍讓學生閱讀,例如三上閱讀「海洋教育議題」、「品德教育議題」、「環境教育議題」,三下閱讀「生命教育議題」、「安全教育議題」、「家庭教育議題」等書籍,如此,在遇到新的閱讀情境,方能從長期記憶提取主題知識理解新的文本,達到有效理解。

上述策略的教學可以朝向自主學習的方式,透過「教師導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學生自學」等方式規畫,讓學生透過更多討論與後設監控,逐漸掌握自己學習,以增進問題解決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