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臺中教育大學 楊裕貿教授
閱讀者要理解文本中的詞語、句子、段落、篇章,尚需四種知識支持,才能達到有效的理解。 四種知識分別為主題知識、語文知識、策略知識及後設知識。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自108 學年度執行,今年邁入第二年。緊接著,三年級即將在110 學年度登場。中年級國語課堂閱讀教學新增幾項教學項目,需要教師預先準備,如此,才能順利教學,進而協助學生發展有效的閱讀知能,達到精確的閱讀理解。
一般將閱讀歷程分成「認字(識字)」與「理解」兩個部分。認字又稱「解字」(word decoding),包含字形辨認、字音辨讀和字義搜尋。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是讀者能正確建構文章意義的能力,是讀者與文章互動的複雜歷程,可以分成詞語理解(詞意)、句子理解(句義)、段落理解(訊息、段意、段旨)、篇章理解(訊息、篇意、篇旨)。統整如右表:
★閱讀理解知識
閱讀者要理解文本中的詞語、句子、段落、篇章,尚需四種知識支持,才能達到有效的理解。四種知識分別為主題知識、語文知識、策略知識及後設知識。也就是閱讀理解過程中,閱讀者需要具有文本的背景知識,才能掌握文本要傳達的真正意涵。需要文字、詞彙、語法、修辭、文體、章法結構等語文知識,先作為閱讀理解的基礎,再結合適切的閱讀策略,達到加成的效用。最後,則是閱讀者對自己閱讀過程的理解監控,覺察「讀懂」和「讀不懂」的狀態,如果讀不懂,是否能找出文中哪些地方造成自己不懂,如果知道文中哪些地方不懂,是否能運用適當的策略解決「讀不懂」的問題。
依據上述閱讀理解項目與四項理解知識的需求,比對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與九年一貫課綱第二階段「識字與寫字」、「閱讀」學習表現新任務,並提出教學建議。
(一) 識字與寫字
4-Ⅱ-2 利用共同部件,擴充識字量。
本條指標的精神,在於學生能利用低年級習得的基本部首及偏旁,運用基本字帶字的方式,擴充識字量,例如從「青」部件,帶出清、情、晴、請、精、菁、靜等字。教師也可以將該冊的同部首字歸類,引導學生發現同部首字均有相似的意涵,如康軒國語三上第一到七課有八個「木」部字:棒、木、板、材、棚、樓、梯、枝,這些字都跟樹木或木製品有關;有七個「手」部字:拼、搭、撿、掃、技、捷、捕,這些字都跟手的動作有關。如此,能在以字閱讀的過程中,利用部首推測生字字義。
4-Ⅱ-5 利用字義推論詞義。
本條指標的教學重點建立在中文詞彙有超過80% 的合義詞,透過詞的組成字,往往可以連結全詞的意義。因此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拆詞策略,自學找到詞彙的涵義。例如:「剛剛錯身的那位先生看起來有點兒『面熟』。」要教導學生理解「面熟」的意思,可以運用拆字造詞、新詞組裝、放入原句理解等三個步驟,解讀詞彙的涵義。
另外,教師可以運用課文生字,以「詞尾」造詞方式,擴展大量意義相近的詞語,如教到「票」字,可以帶出鈔票、電影票、統一發票、球票等詞,上述帶有「票」的詞義均為某種長條形的紙張。又如教到「夫」字,可以帶出漁夫、農夫、車夫、挑夫等,上述帶有「夫」的詞義均為從事某種勞動的人。爾後在閱讀過程遇到新詞時,學生便可利用「新詞」或「難詞」的詞尾造出同一詞尾的詞語,再據此推出詞義,如此便可有效掌握新詞詞義了。
(二) 閱讀
比對九年一貫中年級閱讀能力指標,九年一貫指標提出指導學生閱讀技巧、閱讀方法、讀書方法等「概括」要求,而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則是明確提出「掌握句子和段落的意義與主要概念」、「摘要」、「預測」、「推論」、「提問」等教學項目與策略,以下逐條說明與提出示例。
5-Ⅱ-4 掌握句子和段落的意義與主要概念。
本條指標希望學生能找出句子的句義及意義段的主旨。
1. 句義理解教導
教師可以利用各課基本句型、關聯句型等知識為基礎,教導學生理解句義的策略,例如:
康軒國語三上淡水小鎮:「你輕輕的搖盪,是在網魚,還是在網那金黃色的波浪?」
本句是選擇複句,使用關聯詞「還是」連接前後句子,表示作者想知道「你」(小船)在這兩件事中,想做的是哪一件事?
本文未完 繼續看下篇
學生們與生俱來就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在這個動力驅使下,開始探索周遭的知識。因此,「自發」成為12 年國教課綱中最基礎的出發點。近幾年數位科技大幅進步,網路及行動載具已成為居家必備的學習工具,學生很早就會利用Google搜尋資料或觀看Youtube影片來獲得資訊。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即將於108 學年正式實施,現場老師對於素養導向教學或多或少已涉獵, 甚至頗為知悉。素養導向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習者的動機、熱情,不僅培養學生獲得 知識的探究能力,及多元學習方法,更關注學習能與學生生活經驗連結,期能引導學生將所學應 用,透過省思、實踐等,最終目標在於培養能夠自主學習、並終身學習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