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北市 康橋小學 林湘玲老師
嶄新的一年在高空絢爛煙火及熱鬧的倒 數中到來,十二年國教所重視的素養導向式 教學,也推行了一個學期,率先迎接一○八 新課綱的這群小學一年級學生們,適應了幼 小銜接,邁入人生正式學習的第一階段。
從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來看,也就是從自我中心、直覺思維的前運思期,步入在現象中尋找因果關係、邏輯推理的具體運思期。面對這樣的轉折,康軒教材提供他們貼進生活、更具情境化的經驗,更能促進他們有效且有感的學習。
翻開小一這學期的數學課本,學習單元及架構與先前九年一貫課綱編制下的方向相差無幾,但內容更貼近生活,也更臻趣味。
以108 學年度一年級上學期康軒版數學第五單元《方盒、圓罐、球》為例,在筆者所參與的小一教學團隊,特別為此單元設計出一個以數學領域為主,但跨越了生活領域的統整課程。現階段的課程綱要制定並未預設特定的教學法,教師能依學生的年齡、前置經驗、授課主題特性與教學現場的狀況,因時制宜,採用能提供學生充分有意義學習的方法,順暢地進行教學,因此在這單元的設計時,我們使用了合作解題、探究教學等教學方法,並巧妙的結合Seesaw app,讓學生討論及發表時,能更有效地跟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進而從師生的回饋中修正問題,精益求精。
課例說明
在進行課程設計前,根據第五單元《方盒、圓罐、球》的學習內容編碼:S-1-2,進行教案編擬,透過學習內容條目及說明與參考教具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視覺及思維上的理解,增加教學效果。
從字面上解讀,學生須從大量的操作具體物中,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形體及其特徵。因此,在進入這個單元前,我們的教學團隊便事先跟家長及學生們大量募集家中常見的盒子、圓罐、球,從情境布置到搭配每一個教學小單元的設計,學生所觸及的都是自己生活中的物品,尤其當進行操作性的學習活動時,學生還會特別央求教師讓他觀察及實驗自己帶來的物品。例如:進行生活物品分類活動時,學生會先主動透過物品外形初步判斷或實作滾動圓球去察覺物品的特性與性質,這是往年由教師提供給學生教具時,所看不到的學習熱忱。
或許你會質疑,這麼簡單的學習內容需要如此費工夫的鋪陳設計嗎?但是,當你在教學現場看到每個學生投入於學習的專注臉龐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動機高了,而學生也發覺學習的內容與生活相關,興致勃勃。這群首批使用新課綱的學生,使用依據新課綱編寫的新課本,學習內容跳脫以往的框架,如果教師在教學方法及內容上多加著墨、加點巧思,不難感受到學生的自發性學習正悄悄的萌芽。
核心素養的表述可彰顯學習者的主體性,不再只以學科知識作為學習的唯一範疇,而是關照學習者可整合運用於「生活情境」,強調其在生活中能夠實踐力行的特質」( 國家教育研究院,民國103 年)。
而數學應用既是跨領域,其教學也應重視跨領域的統整,如上段所述,筆者的教學團隊在進入第五單元教學前,先請學生帶來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當進入正式課程時,如果只是進行簡單的操作、分類及認識物體的幾何特徵,這樣的教學設計只能帶給學生較淺層的學習,因此如何搭配生活情境的主題設計,便為此單元的重要核心教學。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 國家教育研究院,民國103 年1 月) 亦指出核心素養是指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綜合表現。素養的培養應該適當的結合「情境學習」、「專題導向」及「生活實踐」等教學 (P.15)。
課例說明
在此《方盒、圓罐、球》單元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透過蒐集周遭生活中的紙盒、空罐、空瓶和積木等幾何器物,藉由實際觸摸、滾動、堆疊的方式,辨識最基本的幾何概念。
由於學習不應只停滯在表層的認識物體的幾何特徵階段,我們的教學團隊在此單元的最後一個教學活動,設計了一堂統整性課程,課程緊扣教學的核心目標,並希望學生從中學到此單元的知識及培養的能力,這是一堂沒有課本的延伸教學,讓學生先透過具體的操作學習活動,掌握穩固堆疊立體形體的技巧,藉由先備知識了解立體形體的特性後,更進一步能辨別形體的外觀形狀與大小長短高低,按照正確的排列順序來完成立體造型的堆疊。
本文未完,全文請參見附檔
【數學】不只學知識,更要學素養小一新生進入學校,語文課最重要的學習主題,就是在極短的時間內(通常是十週到十二週),要對注音符號的拼讀與書寫有基本的認識,以便從「口說表達」躍進到「文字表達」。所以,首冊語文課本非常重要,可以說是小朋友開始學習的重要敲門磚。
前陣子有一則新聞,講到某天晚上某個 飲料攤販一口氣賣了2萬杯木瓜牛奶,引起了 非常多人的討論,大家紛紛開始算數學,有 些人從「2萬杯飲料需要花多少時間完成」切 入分析,有些人則估算需要幾臺果汁機、幾 位工讀生才能完成。其實這則新聞的爭議之 處,恰恰可以轉換為有趣的國小數學「大數 字」、「單位」教材。
學生在自然課程中年級上過「植物的身體」、「動物大會師」、「昆蟲家族」、「水生家族」,以及在高年級上過「植物世界面面觀」、「動物世界面面觀」及「生物與環境」等單元內容,對動、植物的身體特徵與行為、生物與環境關係等已有基本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