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如何設計一份素養議題

作者:陳廉偉老師( 臺北市 北投國小退休老師)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新時代,所謂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育的新里程。而臺灣從民國108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在數學的教學與評量中,素養議題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點。以下是本人參與2019年國際數學營核心素養教學活動,及編寫素養議題,所做出的寫作心得分享。

一、設計素養議題的基礎理論

什麼是數學的素養呢?簡單的說就是指一個人接受教育後,能從學習中獲得有用的知識、能力與態度,並能積極地回應個人或社會生活需求的綜合狀態。素養中擇其關鍵的、必要的、重要的,稱為「核心素養」。  

新課綱的數學主要以「自發」、「互動」、「共好」為理念,以此發展出數學的核心素養。所以在未來的數學課程裡,對於跨領域、跨學科、真實數學、生活應用解題等共備的工作,就需要教師們多加關注。由此可知,在未來的數學課程中,教師絕對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依照課本內容直接教學了。

二、素養議題有哪些情境脈絡

決定寫素養題前,要先想想自己使用哪一種情境脈絡,以下是最近比較常用的發想。

三、決定數學教學與評量的單元和目標

一般而言,素養議題的教學與評量,一定要緊扣著教學目標,也就是你現在正在教什麼單元,就設計這個單元的題目來評量。

當然,某些素養題是因為要對期中或期末做總評量,所以在單元上是綜合性的,這類的素養題稱為「閱讀理解短文題組」,在編寫難度就相對的比較高,要思慮的面向和連結都比較棘手。而這類素養題的教學與設計,就是緊扣著情境脈絡來進行,其內容並不一定要完全是數學課程上的教學,簡單的說,除了評量學生在數學上的知識能力之外,是否可以得到另一種輔學習,或是其他的領域知識,也是至關重要。

以下是一份融合六年級數學和社會所設計的跨領域合作素養題「限用一次性塑膠吸管」。首先,我先決定情境脈絡,以報導「限用一次性塑膠吸管」的公共政策議題來寫作。再決定數學教學與評量的單元( 康軒六下第三次段考單元「怎樣解題」和「圓形圖」)。最後再決定跨「社會科領域」教學( 康軒六下的單元「文明科技生活」)。

從數學的教學設計來看,一般常以數學為主體,來進行跨學科的素養導向之整合議題與教學。為了瞭解若以社會科為主體,結合數學的素養教學之間有何差別,故特別向社會老師借課實施教學。就這兩個模式而言,前者偏重於數學的單元之概念,與關注數學程序性上的運算能力,卻只粗略認知社會的規範與利益。後者則偏重於觀察社會現象、公共議題與環保意識的價值澄清等,來求證公民道理,而數學的運算,只是輔助這些數據化和問題化的工具。

四、決定編寫的方式及其內容

完成前述的工作後,就要開始收集編寫主題的相關資料,切記要以真實數學呈現,盡量不要有杜撰的內容。再來就要想一想,是應該先打草稿撰文?還是先布單元題目?尤其是在編寫較棘手的「閱讀理解短文題組」時,這個問題特別重要。從我在109 學年度的十幾場教學分享操作觀察中,發現先完成撰文,確實較能夠一氣呵成,但布題上大多偏離主題,或與主題較不相關,在議題中能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亦較缺乏。而先以單元數學能力指標布題,再進行所有題目的串寫成文,雖可確實掌握單元的知識點,但為題目而刻意編寫的文章,便失去議題的討論性和真實性,且文章較不容易引起學生興趣。所以一份好的素養議題,應該要以撰寫內文為主導,一邊結合單元布題,這樣才能獲得素養上的知識、能力與態度,並能真正的回應個人或社會生活需求,也就是素養的本質。

五、舉例說明

以康軒數學五上期中考範圍編寫為例,如下舉例:

六、教學分享之後的反饋

從去年開始,除了參與國際素養議題數學營、配合教科書撰寫素養題外,就是到各個學校去分享「素養題導向的命題與教學」,每個學校進行兩場,第一場從荷蘭的教改談起,到我們的新課綱,再從數學素養的核心概念,談到素養的教學與評量,最後以實務的素養例子做介紹。第二場,則是讓所有教師們參與編寫素養題型的實務操作。

我在研習中常被問及下面的問題:「如何跨領域、跨學科?」、「如何以真實數學呈現?」、「如何編寫有趣的生活應用題?」、「如何以教師共備的方式進行編寫工作和評量?」,這些都是目前教學現場的教師最關注的問題。另外也常聽到有教師建議如下:「素養議題的寫作太過於數學化!」、「如何讓學生對素養議題有興趣?」,「坊間上有很多桌遊的活動,都標榜著數學素養之學習,卻無法真正結合教科書的單元進行,學生只得到遊戲上的競爭與趣味。」、「素養題根本是在考國語文的閱讀能力!」等等。

記得在新北市 崁腳國小的教學分享中,為了因應他們學校的混齡教學,加上教師建議可否用遊戲的方式帶出素養議題,於是當場示範了三年級「3 位數的加法和減法」的遊戲教學。當時在場的校長、主任和教師們,通通化身為學生,大家玩到不想結束這場研習,也讓這天的課程high 到不行,大人都如此喜歡趣味性的活動了,何況是小學生呢!

其實新課綱的精神是要學生更貼近生活的學習,絕對不是為了考試而考試。所以當學生覺得素養議題很有趣,或對素養題的內容產生興趣,想去嘗試、想去挑戰時,此類題目才能真正符合新課綱的本位。在每次教學分享結束後,總是能收到參與研習的教師們暖心的迴響,我想臺灣的希望,就在大家的身上,而我就是「化身教為春秋筆,盡人世之情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