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教育研究院退休副研究員 秦葆琦老師
素養是發展來的,不是直接灌輸形成的,因此在生活課程教與學的歷程中,教師是引導者與協助者......
生活課程是超越學科的統整課程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綱要總綱,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共好」為理念,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兼顧個別差異、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關懷弱勢群體,以開展生命主體為起點,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生命的喜悅與生活的自信,提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善盡國民責任並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會適應便利的終身學習者,期使個體與群體的生活和生命更為美好( 教育部,2014,頁1)。
生活課程在97 課綱中,已清楚闡明其主體性及跨領域統整課程的屬性,近幾年現場教師透過輔導群央團教師和縣市輔導員的陪伴,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更加了解生活課程作為第一學習階段承接幼兒教育,並向上發展第二學習階段三個領域的重要位置。
十二年國教的生活課程,無論在課程內涵或課程組織的形式上,與九年一貫生活課程並沒有很大的變動,只是需要搭配總綱的精神與內涵做一些調整,並且藉此強化生活課程作為統整課程的特性。兩者的差異比較主要如下(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頁1):
生活課程是超越學科的統整課程,其主題統整包括三大原則,分別是以兒童為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童的生活課程核心素養、拓展學童對人、事、物的多面向意義,以實例說明如下。
以兒童為學習的主體
生活課程的主題統整教學需考量學童的生活經驗、興趣、個體發展特性,以及成為自主學習者的策略布局。有效的課程是兒童自動且願意投入學習的,是透過活動與遊戲、藉由互動來學習的。因此,在不同的地區,隨著學生不同的生活經驗、興趣和個體發展,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關注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和興趣的素材,將之融入生活課程的統整主題中。
例如:在生活一下第二單元「大樹小花我來了」的主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藉春天來了讓學童觀察校園景象有什麼改變,引導學童對校園中的植物進行探索,選擇自己喜歡的樹或花進行自然觀察、拓印樹幹進行創作等,並透過這些活動評量,學童與探究事理、樂於學習、表達想法與創新實踐等主題軸相關的學習表現。
培養學童的生活課程核心素養
強調透過生活課程涵養出兒童適齡的生活素養,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助於兒童處理與改善自己的生活,並為第二學習階段四個領域的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為培養學童「生活-E-B1 使用適切且多元的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人溝通,並能同理與尊重他人想法。」這個核心素養,教師可安排學童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透過語彙、文字、數字、圖畫、圖表、歌唱、音樂或肢體動作等表徵符號,表達感受與想法,察覺每個人的想法與擅長使用的表達工具有所不同,學習理解與尊重他人的想法,並以合宜的方式進行溝通。
拓展學童對人、事、物的多面向意義
所謂的「多面向意義」,包括使用多樣的表達方式以及對於單一事物擁有多種意義的認識。多樣的表達方式,指的是使用不同的心智表徵進行想法的表達,例如:語言、圖像、手勢、身體律動或者聲音等等。這些表徵能力是發展來的,是人類思考的工具,是組織知識及事物意義的載體。
在生活課程的主題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童在學習活動中有機會使用不同的表徵形式,以發展並精進不同的表徵能力。另外,在生活課程中,透過不同的情境脈絡、探索或探究方式,學童對同一件事獲得不同意義的學習。教師設計主題教學時,可多思考同一事物的多種意義,再建構探索情境,使四個領域的知識、素材、探究方法、表徵符號等都能相互關連,以拓展學童對人事物的多向度意義。
生活課程素養導向的教學模式,以圖式呈現如上:(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頁53)
素養是發展來的,不是直接灌輸形成的,因此在生活課程教與學的歷程中,教師是引導者與協助者,需透過「脈絡化的學習情境、教師交付或學童自訂的工作任務、學童自己思考或討論、在學習歷程中學童採取行動,嘗試達成任務的方法與策略、學童採取行動和進行反思調整」等五大要素,讓學童成為自主的學習者,不斷的累加深化其素養;教師則以學習評量做工具,時時關注學童學習的情形,給予他們適切的回饋與鼓勵,並省思與調整自己的教學。
(未完待續)
108課綱即將在108學年度上路,取代現行九年一貫課綱及高中課綱,這將是影響未來10年教育最重要的改革,關於這件教育界的大事,我們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迎接下一個教育黃金10年呢?
「網際網路問世,以25 年的時間,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型態。人工智慧時代,AI 也將在下一個25 年取代許多職業。年輕人要養成終生學習的好習慣,同時也要培養好奇心,二者並重。」—台積電創辦人 張忠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