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北市 北大國小 余政賢老師
隨著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實施,為了落實素養導向的教學評量,如何在教學現場實踐探究與實作,成為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所關心的課題。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重視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與實施,需要整合知識、能力與態度;進行情境與脈絡的學習;強化學習的歷程、方法及策略;強調實踐力行的表現( 洪詠善、范信賢,2015)。因此,為了落實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教育理念,探究與實作的學習方式在社會領域受到了關注( 張茂桂、楊秀菁,2019)。
檢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 教育部,2018)( 以下簡稱社會領域新課綱),我們可以發現社會領域新課綱在國民中學階段的學習內容規畫了歷史考察,從學習主題挑選適當課題深入探究,引導學生閱讀與解析歷史資料、實地踏查、訪談,或進行各類歷史創作與展演,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P17);也規畫了田野實察( 觀察、訪查),可以配合特定的學習內容,觀察學校附近的人文景觀,並使用心智圖或語言、文字、圖像、影音等符號形式呈現其觀察結果(P22);公民與社會的學習內容條目撰寫甚至以提問方式呈現,旨在指引分析、思辨與探究的重要,避免知識內容的片段累積(P26)。
在普通高中階段,除了在必修課程中延續國中的探究學習外,更在加深加廣選修課程中設計了「歷史學探究」、「地理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各二學分,培養學生的學科專業素養,希望學生可以運用相關的歷史資料,規畫、執行合乎不同時代的歷史類作品創作與展演,或進行歷史類小論文的研究與撰寫(P38);或是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在不同的人文社會與環境議題,讓學生以分組探究、實作的方式進行學習,並以多元的方式展現研究成果(P39);或是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現象的議題或問題出發,培養社會探究能力的四個要項:「發現與界定問題」、「觀察與蒐集資料」、「分析與詮釋資料」 及「總結與反思」(P42)。
國小階段為了落實並銜接國中與高中階段所重視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在社會領域新課綱中的實施要點(P48) 即規範了「國小之教材編選或教科用書編寫採領域統整課程設計,除應選擇合適之主題以發展統整性教材外,每一個單元至少設計一項探究活動,每學期另需統整該學期所學內容,至少規畫一個主題探究與實作單元。」因此,在國小現場,有別於傳統的教學方式與習慣,在社會領域指導學生進行探究與實作亦成為現場教師實踐新課綱必須面對的新挑戰之一。
社會領域新課綱中規畫了「學習重點」,包含「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二部分,提供課程設計、教材發展、教科用書審查及學習評量的架構,並透過教學加以實踐(P6)。
以下說明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和探究實作的關聯性:
學習表現分為三個構面,構面一「理解及思辨」可為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時,所需培養的認知歷程。例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國語日報的新聞報導後,思考哪些敘述屬於事實?哪些屬於意見?即可落實學習表現「1a-Ⅱ -1 辨別社會生活中的事實與意見。」構面三「實作及參與」更是指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時,所需培養的技能行動。例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國語日報的新聞報導後摘取重點,即可落實學習表現「3b- Ⅱ -2 摘取相關資料中的重點。」
而在選擇合適的學習主題進行探究與實作的過程中,更可適時結合構面二「態度及價值」。例如:閱讀媽祖繞境文化吸引年輕人體驗的新聞報導後,讓學生思考為什麼年輕人也會參與繞境活動,進而落實學習表現「2b- Ⅱ -1 體認人們對生活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感受,並加以尊重。」
另一方面,為了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實作,就要選擇合適的題材,而判斷哪個題材比較適合的標準,即要參照社會新課綱的學習內容來做出選擇,例如:安排學生閱讀媽祖繞境吸引年輕人體驗的新聞報導後進行問題探究,用以結合學習內容「Ba- Ⅱ -1 人們對社會事物的認識、感受與意見有相同之處,亦有差異性。」
綜合上述,學生在進行探究實作時所經歷的認知歷程與技能行動,即可以具體實踐「理解及思辨」及「實作及參與」二構面的學習表現,而在選擇合適學習主題進行探究實作,更容易培養學生的「態度及價值」。其中,選擇合適題材進行探究與實作的標準即是要參照「學習內容」。
探究(inquiry) 與實作(practice) 其實已存在於教育現場多年,只是多數教師習慣於知識傳遞與講述的傳統教學方式,對其較為不熟悉。由於當代探究式學習的原型,起源於實驗科學( 張茂桂、楊秀菁,2019),以下試著以國小自然科學教育進行說明。
以「種子會發芽」為例,自然科學的探究學習要學生透過培養綠豆發芽,觀察種子的生長情形,進而對植物的生長產生好奇,而引發學生對植物學習的進一步疑問及深度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透過培養綠豆發芽、觀察綠豆成長的實際操作( 實作) 過程,讓學生探究種子的發芽情形,以及適合種子發芽的條件,從實作探究的經驗中,獲得學科概念的理解。
那麼,社會領域要如何進行探究呢?以學習主題的提問探究模式舉例說明:學習主題(theme) 通常是特定學科概念的集合體,因此,依照學習主題安排探究活動時,最簡單的、入門的模式,就是以結合生活情境所提出關鍵問題(key question) 的方式來進行,而且這個關鍵問題的提出更是為了讓學生理解學科的特定概念;而在學習主題的提問探究下,更可以運用相關的圖像組織( 圖表) 引導學生思考及記錄,連結學習表現實作及參與(如下圖)。
例如:在家庭生活的學習主題下,結合學生做家事的生活經驗,安排「小學生要不要做家事?」、「做家事是不是一種權利?」的課堂討論,讓學生理解學習內容「Ac- Ⅱ -1兒童在生活中擁有許多權利與責任。」所指涉的學科概念。教師進而可以運用T表,引導學生思考並記錄支持與反對小學生做家事的想法,此時就可落實學習表現「3b- Ⅱ -3整理資料,製作成簡易的圖表,並加以說明。」
甚至,在進行學習主題的提問探究時,還可以培養孩子接觸社會學科特有的學習方法與實作技能( 包括訪問、問卷調查、實地踏查、繪製地圖、製作年表等),例如:訪問家人對於「小學生要不要做家事?」的想法,即可落實學習表現「3b- Ⅱ -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料,並判讀其正確性。」
孩子要如何學習才能學得更好、更有興趣、更有意義?」一直以來是世界各地教育學者與教育工作者所關心的難題(problem),而探究與實作成為這個教育難題的解決方案之一,如同十九世紀末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學者杜威所提出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另一方面,因應未來社會變遷快速且資訊爆炸的世界,孩子在社會領域的學習,要能從主題探究中培養問題解決與批判思考的能力,並能提出具體方案來付諸實際行動,進而適應複雜多元的社會現象與問題,成為具有社會行動力的未來公民。探究實作除了讓孩子更加理解社會領域的學科概念外,更希望孩子可以在探究實作中,啟發更多對於社會領域的學習興趣,並能習得各種社會領域探究技能,促進對社會領域的自主學習。
本文作者:余政賢老師
●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 總綱研修小組國小分組委員(102 ~ 104 年)
●跨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委員(104 ~ 106 年)
●社會領域課綱研修國小組委員(104 ~ 107 年)
在帶領學習單時,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如何結合課本與遊戲本身,讓學生透過遊戲可以與課本對話,許多有趣的創意與新奇的發現都會在這時候出現,教學最有趣的地方莫過於此,可以看到許多學生們不同的發現。
還有,怎樣能讓自己都覺得難的詩詞,可以教得有趣、教得有自信,並且兼具語文的工具性及文學性?面對這麼多的問題,有時師者可能無力、掙扎的問:一定要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