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部件識字帶來的驚喜

作者:臺南市 永康國小 謝千慧老師

第一次拿到康軒版新課綱國語一上課本和習作時,大部分老師可能會很訝異:「沒有認讀字?」、「習作第一大題不是寫國字注音題?」這些教材的改變可能與以往的教學習慣不同,似乎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但筆者使用不久,就深深被這樣的改變吸引。使用一年後,這改變帶來的驚喜,遠遠超乎筆者的想像!

語文焦點的改變:環環相扣

部件識字帶來的驚喜

部件識字帶來的驚喜

(一) 以部件為主題

以康軒國語一上第一課拍拍手為例,從課文、語文焦點到最後的閱讀活動,都與「拍手」有關,設計到位,很有趣。而習作的第一大題,是配合「手」部件識字,要學生找出「手」藏在哪些字裡面,藉由可愛插圖和貫穿全冊的陪伴角色「朵朵」的提示,讓學生發現:包含「手」或「」的字都跟手的動作有關。此時筆者隨機補充「採」和「踩」這兩個字,這時候沒有要讓學生多認識這兩個字的意思,而是讓學生判斷哪個字可能跟「手的動作」有關,學生們便很自然的選了「採」字。現學,現評量,學習加倍!

(二) 哪裡一樣,哪裡不一樣

到了第二課這是誰的?,生字出現「的」,筆者請學生比較「拍」和「的」這兩個字的異同。一開始讓學生兩兩分組,請每組的1 號同學告訴2 號同學:「這兩個字有什麼地方一樣?」2 號同學則換說「哪裡不一樣?」當下全班只有三個人說出想法,其他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說。筆者把第一課學到的生字「左」和「右」搬出來,提示學生:「可以說兩個字都有什麼,或是誰在左邊,誰在右邊。」有了句型引導,學生們紛紛高聲的喊:「這兩個字都有『白』。只是一個『白』在右邊,一個『白』在左邊。」

(三) 介紹一個「左右分」的字

趁學生高興的一直重複「『白』在右邊⋯⋯『白』在左邊⋯⋯」時,筆者帶學生玩「寫字」:「有時候,當我們要說一個字怎麼寫,可以說左邊一個什麼,右邊一個什麼。例如:左邊一個手,右邊一個白,是什麼字呢?」學生們頓了一下後回答:「拍。」接著,筆者在黑板上寫兩個字(如圖 1),再追問:「哪一種寫法才正確呢?為什麼?」學生們急著說:「左邊才對,因為手被擠到左邊會變形,不能再寫原來的『手』,要改成另一個『』。」筆者再出第二題:「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也。」這次發現:班上幾個學生有聽,卻沒聽懂,寫的「他」像圖2 右邊的樣子。旁邊的組員會趕緊扮演小老師,告訴他們怎麼寫才對。

更有趣的來了,筆者出第三題:「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右。」很多學生寫出來了,覺得好像看過這個字,卻念不出來。有人笑著說:「這是小佑的名字。」不過小佑自己卻寫不出這個字,可見他對這個字還沒有感覺,平時只是機械式的寫出自己的名字呢!如果學生學習第二課時沒感覺,沒關係,看看第三課語文焦點的「我會認字」,對左右分的字就會更有感覺呵!

評量的改變:多元、有效

(一) 加考「聽寫」

有鑑於剛升上一年級的學生常常覺得自己會了,便不專心聽課,缺乏「養成專心聆聽習慣」的學習表現,久而久之,聆聽能力逐漸落後。因此在一上的期末多元評量,和學年夥伴取得共識後,筆者出了14 分的聽寫測驗,其中的8 分便是「聆聽後,寫出老師念的字」,4 題全是左右分的生字,而且部件都是這學期學過的字。評量之後,聽到有些班級裡的一至兩個學生,平時寫生字大部分都對,但在這裡8 分被扣光的情況。因為該寫在偏旁的「」和「」,通通寫成「手」和「人」。這時有些家長才體會到為何老師常提醒「專心聆聽」的重要性,這樣的能力,不是靠一直練習題目就能訓練出來的。

(二) 考「沒學過的字」

康軒國語一上課本只有六課,一下課本的生字沒有想像中的暴增。一年下來,雖然課文沒有認讀字,但一課一部件的識字教學持續到下學期,「猜猜這個字跟什麼有關?」變成課堂上的小遊戲,有時學生也會期待老師化身為倉頡大師,說一說字的故事,增添識字的樂趣。

下學期期末,筆者再次與學年夥伴討論,設計了新題型:「這些字雖然沒學過,但是可以判斷跟什麼有關?」有幾個學生作答時,仍會不放心的舉手問老師這些字怎麼讀,但老師請他們再看一次題目時,學生就開始寫答案了。批改考卷時,發現這個大題快變成送分題了,雖然全部都是沒學過的生字,但大多數學生都能運用部件判斷字的意思。十二年國教國語文課綱裡提到「利用部件、部首或簡單造字原理,輔助識字」的學習表現,以往是二年級時才強調的學習。但經過一年,學生在一課一部件的認識、遊戲和故事中,也自然呈現這樣的學習表現。

(三)一年級的「挑戰題」

今年六月,不少縣市進行了「基本學習能力檢測」,臺南市施測對象從五年級,擴增三至六年級皆要參與。筆者好奇未來評量的走向,在施測結束後,借了題本來翻閱。此時三年級有一題吸引筆者的目光,便決定在班上試一試(題目如下圖)

筆者請學生作答並說明理由,大家幾乎立刻選擇,筆者故意裝傻問:「為什麼是?這兩個字我們又沒有學過。」他們很自然的說:「國旗會『』是被風吹的,所以跟風有關。葉子『』在水面上,所以跟水有關。樹葉在風中『』落,當然跟風有關!」看學生們講得這麼理所當然,筆者內心已在吶喊:「孩子們!你們才一年級,就已經在利用部件幫助自己辨識字義啦!」

期末考後,筆者找了另一題六年級學力檢測的類似題目(如下圖),傳給幾個有作答意願的學生家長。家長們一收到,有的先擔心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學得不夠好,有的是看到題目就嚇到,覺得對一年級學生而言太難了。筆者說明這是「高層次」的題目,想讓學生運用這一年學到的知識判斷看看。收到回傳的答案後,筆者又激動了一次。

有趣的識字之旅

這幾年,學年夥伴有默契的將總結性評量的生字題型,以「文章填空」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們必須在理解的情況下,填入適當的注音或國字,下一個大題還能出文意理解測驗。而這一年,搭配康軒版新綱國語教材,隨著語文焦點編排的改變,我們的命題方式也變得更多元。生字不再只是填空,也可以配合生活用語「那個字怎麼寫?」拆成部件聽寫,還可以用部件判斷字義,更能在學力檢測中運用所學。變化之下又能有效的學習,讓識字之旅變得更有趣,語文的素養也油然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