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老師容易忽略的事~筆記自然科.學邏輯

作者:桃園市田心國小 古安琪老師

關於主題,可以分成幾個層面探討,首先是「筆」,很多研究報導指出,用手寫做筆記的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記憶比不用筆記或用電腦做筆記的效果來得更好。

關於主題,可以分成幾個層面探討,首先是「筆」,很多研究報導指出,用手寫做筆記的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記憶比不用筆記或用電腦做筆記的效果來得更好。例如親子天下2016年4月18日發表的文章:你還在用筆電做筆記嗎?研究勸你用手寫;遠見2018年12月19日文章:做筆記鍛鍊大腦!越寫越聰明

再來, 提到「筆記自然科」,在小學階段很少有學生會做筆記,而會做自然科學領域筆記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記錄是一種訓練觀察的好方法,如果能將自然科學筆記做好的,其他科目的筆記就不是問題了。因為自然科的筆記不光是將知識記錄下來,還有實驗與發現,最後要以圖、文、表等方式完整表達,簡言之,將所學以「摘要、詮釋、畫出概念圖」的方式讓讀者明瞭。

接著最重要的是「學邏輯」,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曾說:「筆記是用來整理自己的思考。」無論利用整理現狀、歸納想法、找出問題解決方案等,都是邏輯,也因此,利用筆記學邏輯應運而生。

我想分享在教學過程中,透過課堂中的筆記方式與類似學習單的任務卷,談談看似理所當然卻是「老師容易忽略的事」,筆記自然科,學邏輯。以下以自然科學領域教學四年級課程為例,我是這樣與學生一起玩自然課。

一、 訓練學生說完整話的習慣-基本且必須

現在的學生,舉凡上課提問、發表等,很習慣只說關鍵字,沒頭沒腦的,試想,一個連話都說不完整,要如何能表達想法與人溝通?基本的素養並不基本,也是需要訓練的,鼓勵說完整的話,養成習慣,也將是素養教育的一環。

二、 寫下看到的現象-轉化的能力

自然課開始的引起動機,有時候我會耍帥一下,變變把戲,例如康軒四下毛細現象活動,我做了紙花開花,吸管紙毛毛蟲等把戲,要學生把看到的現象寫及畫下來,並說出感覺如何。多數學生能將看到紙花沾水開花、覺得很神奇等寫出來,但卻沒表現出變化的過程,此時,有對照與模範,就非常重要了。這個活動,除了讓學生體驗毛細現象的奇妙之處,還希望學生可以將變化的過程清楚表達。(經過一學期的練習,基本上學生都能將關鍵寫出來,但我希望可以更進化)自我檢核的依據:你寫的要讓沒看過實驗的人,也可以看得懂。

三、 看懂實驗步驟-延伸遊戲規則、說明書

跟學生說「來做實驗」不如說「我們來玩」,將注意事項改成遊戲規則,該怎麼玩通常要看說明書。一個實驗不外乎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和記錄實驗結果。其中實驗步驟最重要,會讀不代表會做,除了要注意關鍵字,動作詞、圖說等也都要仔細揣摩,順序不能弄混。至於如何提升學生理解力呢?就是老師盡量不說,讓學生自己去摸索,一次一次的探究,即使失敗了也是成果。

最重要的是養成學生自己找答案,不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習慣看實驗步驟後,也能應用到閱讀物品的使用說明書,很多人不看說明書,不是因為不需要,而是沒習慣也看不懂,所以別再忽略小小的實驗步驟,它的效應可是很大的。

四、 實驗結果-討論與結論

實驗觀察等任務結束後,通常是實驗的結果,課本上的討論只是簡單的問題回答,但通常我希望每個學生將討論結果寫在小白板上。方式除了「條列式」的答案(如四下昆蟲家族單元昆蟲的特徵為何),也可以是「表格式」(如六下各種發電方式的優缺點比較),另一種是「圖示」(如四下奇妙的電路單元電路圖),要避免學生寫出凌亂沒組織的答案,老師要搭好鷹架,引導學生將實驗成果以適當的方式表達。

五、任務單-真正懂了沒

派發任務單,也是筆記自然科的訓練過程,老師搭建橋梁給學生,讓學生練習「摘要、詮釋、畫出概念圖」,透過這樣的訓練,老師也可以察覺學生懂了沒。任務單的設計,有以下幾點建議:

  1. 簡單明瞭。以表格式呈現,有聚焦效果,並且簡明扼要。
  2. 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從提示多到少。學生還是很怕寫,假如是師生共做,讓學生壓力小些,學生的意願會更高。
  3. 要有答題示範。假如附上一題答案,學生就能有所本,有利後續的任務完成。
  4. 有參考答案。對於低成就的學生,或許仍有困難,此時,至少能在課本、習作等找到答案。
  5. 圖文方式表達。鼓勵學生以圖文方式記錄,能以圖文方式表達,訓練其轉化知識的能力,也能透過此方式,增加學習的深度。
  6. 融入科普閱讀。增加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課外知識。
  7. 趣味性。有猜謎、畫漫畫、DIY等項目,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

六、 科普閱讀-必要且重要

所謂的科普閱讀泛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方式向一般大眾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永續的科學教育必須建立在良善的閱讀理解能力上成為終身學習的根本條件(PISA,2006)。108課綱的學習評量中,為提升學生對於科學文本之閱讀、口語與文字表達能力,建議以科學報告之撰寫及口頭表達,作為高層次能力之總結性評量方法。

所以,科普閱讀真的很重要。帶領學生科普閱讀時,首先,要能抓取重點,最簡單的檢核方法,找得到答案,並清楚指出論證在哪。再來就是能歸納出文章中想要表達的知識經驗是什麼。最後,養成畫重點的習慣,為避免全文整個段落都是重點,平時就要訓練,剛開始以問題的答案為重點開始,慢慢的,就算沒有問題提示,也能擷取比較重要的訊息。

續談

下圖為某縣市學生學力檢測試題,題目描述有很大的語病,因為「哪一個」發電方式,應該指的是一個發電方式而已,可能「最」快被用完,這也是最」,答案應該只有一個吧!詢問多數自然老師,均覺得問題不大,我想,閱讀素養應該不分科才是。

以下節錄會考題目,你覺得這是哪個科目的考題?(包含數學、自然、國語)108課綱談的素養教學,從素養題目就能看出端倪,分科教學與學習的界線將不再是那麼清楚了,有很多的圖表數據與圖形等,加上生活情境式的融入,那些老師常忽略的事,其實是很重要的,就像丟一個作文題目,就要學生寫出一篇洋洋灑灑又言之有物的作文,對多數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一樣的道理,要學生寫出有條理的實驗發現,也是需要不斷鍛鍊的。

結語

用筆記錄有助思考與統整, 能將實驗或活動簡述摘要,並且詮釋出來,佐以概念圖的方式完整表達,這樣的邏輯訓練有助於各科的學習與發展,這更是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 試想, 無論是考試、應徵、業務或銷售報告等,都需要完整表達與說服他人,這些能力不是無中生有,而是須不斷的練習,老師要做的是搭起鷹架,讓學生習得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