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雙語教學~Practical Bilingual Learning in a Simple Way(上)

作者:新北市雙語教師 Teacher DeDe & Teacher RaRa

107年9月,行政院拋出「雙語國家」議題,並於同年12月通過《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從此以後,台灣各界紛紛點燃這把熊熊篝火,教育界尤甚。其中,最主要支持這項政策的潛藏論點,莫過於培養學生國際觀及提升國家能見度。但是,有多少人對這項政策抱持觀望的態度?

從一線教學者的角度,我們的隱憂是:社會大環境準備好了嗎?

的確,在雙語教學情境下,鄉土語的使用率會更低、蘊含在語言內的文化傳承將更艱難。隨之,還有更多衍伸的問題:

1.英語和學科的學習真能兼顧嗎?會不會造成淺碟化學習?領域的核心知能是否能深耕?

2.學生是否有足夠的語言信心來面對雙語情境?會不會造成反效果,降低學習動機?

3.當局能否有效要求外師教學品質及在職狀況?政策持續推動的配套措施又何在?

這一連串的問題,目前我們找不到良方解套。然而,在拋出問題的同時,教育界也接受各方質問:師資和教材在哪裡?

平心而論,師資和教材兩者均不足。師資的部分,無論師培生或在職教師的增能進修培訓,都必須假以時日;而各縣市雖如火如荼的發展雙語教材,也紛紛公佈週知編纂成果,但能夠借鏡的資料依然不足。所以,投身雙語戰場的我們,在實際教學前或參加培訓時,不免還是被要求研發相關課程教案,展現政策實踐的成果。

But how would we make it hands on?

【現階段的雙語教育環境】

在進一步論述前,先檢視並釐清雙語教育環境。目前我們公立學校的雙語教學模式有三種:

1.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模式

2.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 全英語授課

3.Immersion 沉浸式

其中,以CLIL教學模式被最多縣市採用。CLIL開放學習標的語言的機會,讓所有學生在接觸不同科目時,也能沉浸在語言環境中、發揮創造力整合語言及學科習得內容。同時,現今教學者面對的教學對象是網路世代,教育的鋪陳要能讓他們在使用中學習、學習中使用。

本文是兩位經歷過Immersion、EMI,此刻正在體驗第六年CLIL雙語教師的經驗談。兼蓄國籍與外籍教師的立場,以綜合領域課程為例,就曾執行的雙語課程中,提供能結合較多標的語言成分的課程主題,作為發展教案之參考。

【課程:核心素養與學習重點】

建構課程前,一定要先檢視自己學校原先申請加入的雙語計畫中訂定的重點規範,然後,必須留意是否融入既定的校本課程架構內,這點很重要但又常被忽略。畢竟,目前申請雙語計畫的學校,多由特定行政單位主事,對計畫執行或校務經營也有一定願景,最好是在規畫初期,就遵循校本架構,讓有限的資源能發揮最大的效能,並保留自己珍稀的教學能量。

綜合領域課程學習總目標在於培養學生具備「價值探索、經驗統整與實踐創新」的能力,展現在三大主題軸,以及十二個主題項目的內涵架構,學習重點整合了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在現場教學時,要能夠把這幾行看似簡單易懂的文字,具體落實於各項教學活動,對雙語教師而言,不論本身背景是學科或語言教師都難為。而教學過程中英語使用比例多寡並非決定雙語課程成功與否的唯一因素,所以,除了經由課室及生活用語大量輸入標的語言外,教師可就英語領綱附錄所臚列的四十項主題,做為積極營造擴展語言觸角的時機。不過,如果大部分學生當下口語及非語回饋,已呈現無法理解,也就是對語言信心並無正面助益時,建議老師們切換成中文講述。而在解說學習任務時,因為和學科重點並非息息相關,且步驟較為複雜繁瑣,也建議老師們使用中文。如此,就可以用更多的課堂時間,以多元、簡易英語作為媒介來傳達、演練學科重要知能。

在CLIL教學情境,雖說學科知識才是檢核的標的,但是,當學生被迫使用第二語言習得知識時,要達到深化學習的目的,就必須讓有不同個別差異的學生聽得懂內容。所以,建議先依照學習階段來銜接語言和學科間的內容。

第二學習階段

大致說來,三、四年級學生已學到用英語簡易描述自我的方式,如表達年紀、情緒及喜好,也能夠面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溝通情境,就時間、事物與地點的話題,做適度的詢問與回答。因此,在中年段雙語綜合領域教學的部分,結合學生的英語知能,比較容易發揮的教學單元包括情緒、環保、家庭與社區,簡述如下。

1. 情緒:探討自我與他人情緒的覺察、表達、溝通,及簡易情緒轉換技巧。

2. 環保:配合積極推動的校園3R政策,垃圾分類與減量為囊括重點。

3. 家庭與社區:結合人際互動、合作,多關注於家庭中的家務分工,同時,初步伸展社會關懷與服務的觸角至社區踏查與清潔服務。

第三學習階段

奠基於前一學習階段的英語領域學習,五、六年級學生除了可以表述更為複雜的情境外,也應該要建立進一步的語言溝通知能,如對文本訊息加以擷取大意、重述、推論、預測或評述。而簡易的因果、假設、序列等句型,搭配時態的靈活運用,就可以協助學生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達到領綱中所提及的課程目標「培養以英語文進行邏輯思考、分析、整合與創新的能力」。而綜合領域中情緒、環保、時間管理及規劃等教學單元,融合於前述英語文技能的框架之中,可漸進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應有的素養。以下為各單元涵蓋的主要概念:

1.情緒:除了敏於察覺情緒、接納自我外,還要能夠關懷周遭人事物,因此,同理心運用和壓力管理為技能演練的核心。

2.環保:強調籌畫與實踐環境友善行動,因此會鏈結時間規劃的主題進行。

3.時間管理及規劃:可將領綱提及的學習內容從學習計畫延伸至自我管理策略,並運用於執行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服務學習歷程、化解危機策略、團體運作與衝突解決、尊重和珍惜生命等學習重點。

【課程:教學活動與學習成果】

依據綜合領綱,完整的課程至少分成體驗、省思、實踐與創新等四大步驟,但在國民小學階段,受限於認知發展,並不要求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具備創新的部分。因此,老師們在發展教案時,一定要兼顧體驗、省思和實踐三個步驟,而活動順序則可視學習狀況和課程鋪陳而調整。

(本文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