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臺南市 永康國小 謝千慧老師
備課需先抓取教材重點的軸心,但筆者在學期初備課時,還不太能抓住康軒國語二下第四單元「閱讀樂趣多」的重點。然而在全臺三級警戒之下,學校必須進行線上教學,筆者重新審視教材內容,發覺原來教學重點早已呈現在每一課的語文焦點裡。
在2021年5月18日教育部宣布停課後,緊接而來的訊息便是「不實體補課」,同時又接到臺南市教育局的邀約:「製作本市公播版課程,三天後上線。」後來,局端聯繫改為兩天後,讓筆者整個人都急了起來!
面對全市使用康軒版二年級的學生上課,在各班進度和作業不同的情況下,該怎麼上課呢?
思來想去,筆者決定先依照自己班上的進度設計。筆者當時教到康軒國語第十課知識探險家,已帶著學生初步討論課文,進行識字教學。線上課的第一堂,筆者訂定了學習目標:「搜尋線索,找出段落和標題間的關係,理解課文內容。」
康軒國語第十課知識探險家的標題切分成「知識」和「探險家」兩個詞語。前三段都是一句成一段,隱藏探索知識的地點。一開始,筆者先引導學生預習課文的方法:讀三次。
第一次快快讀,讀流暢、標段落。
第二次慢慢讀,圈不懂,找句末符號。
第三次好好讀,用策略、推意思。
預習完課文後,筆者請學生當小偵探,在白板上畫出四個區塊,根據每段課文的線索,判斷探險的正確地點,寫在白板的前三個區塊。接著想一想:主角真的是蝴蝶、魚兒和小鳥嗎?主角說自己是「知識探險家」,跟這些動物有關係嗎?主角想表達什麼呢?學生可以把想法寫在第四個區塊,或者說給旁邊的人聽。最後以當課習作第三大題評量,歸納在這堂課學到了什麼。
同學年的夥伴看了筆者的線上課程,分享說:「千慧,這樣就對了,課本搭配習作,最符合大部分教師和學生的需求。」這時筆者才恍然大悟,各班的進度和作業雖然不同,但課本和習作每個學生都擁有,而且也是最基本的學習工具。運用課本的語文焦點和習作,找出教學亮點,不就是使用康軒國語課本一年多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嗎?
㈠我會讀課文
學習目標:認識簡易的記敘及應用文本的特徵。
小讀者樂園描述主角參加圖書館活動的經過,因為第一行加了日期和天氣狀況,讓課文的文體變成應用文。
筆者把課文第一行和其他段落打散後隨機編排,先加上編號,再次請學生扮演偵探,從行間線索判斷段落的先後順序。
課文第一段運用時間、人物、地點和事情串起事件背景,這樣的寫作方法早在康軒國語二上一起做早餐、水上木偶戲和康軒國語二下我的家人出現過,因此找出第一段並不難。難的是,不少學生只會以「讀起來通不通順」的理由來判斷下一段,偏偏有時候每一段接著讀,都很通順。
因此在這邊提示學生:第一段提到什麼事,第二段就趕快介紹那件事,從這個方向去判斷正確的第二段。
接著,句末符號派上用場。從第二段最後一句「為了想要進一步認識甲蟲,我借了甲蟲王這本書回家。」推測接下來應該先「借書」?還是先「回到家」?看清這個關鍵句,第三、四段的順序便能確定,剩下的段落當然是最後的結語。
回到第一行,帶學生觀察日期出現的位置和以前讀過的課文哪裡不一樣?還多了什麼?原來想記錄某一天發生的特別事件,前面加了日期和天氣,這樣子的文章格式稱為「日記」,是屬於應用文的一種。最後搭配當課習作第五大題、第六大題,檢測這堂課的學習成效。
㈡我會寫字
學習目標:會運用字音、字形、字義,協助識字。
第二堂課時,筆者把課文裡的生字挖空,把生字和以前學過的同音字放一旁,讓學生配對填空。對答案之後,反問學生會不會「只看注音就寫國字,而沒有先讀完整句,判斷意思後再下筆填字呢?」也再次幫學生複習:學習一個字,字的形、音、義要一起記,所以詞語填空寫錯時,不是只有訂正生字,而是整個詞語要一起寫、一起學。
㈢我會認字
學習目標:會運用部件、部首輔助識字,並留意筆畫和結構。
接下來的認字課,筆者故意出了「甲、題、圖、數、蟲」這五個字請學生寫,看似考生字,但下一個任務,便是請學生拿粗筆,先畫出這五個字的第二筆畫,再秀在鏡頭前。雖然寫生字時看似都對,但進行第二個任務時,立刻就發現有學生沒有按照筆順書寫。這時揭示這節課的重點:學識字時,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就是筆畫、筆順、結構和部首代表的意思。
以「蟲」為例,先引導學生怎麼介紹一個字,再搭配語文焦點2,請學生介紹其他三疊字,最後完成當課習作第二大題。
㈣認識書名號、造句
1. 認識與使用書名號。
2. 運用「A 真像B」,先連接兩種不同的事物,但有相似的特性,再加上自己的感想,寫出語意完整的句子。
時間退回到康軒國語二下第三單元「故事妙妙屋」教學時,筆者帶班上學生運用故事結構寫故事,準備在學校圖書館進行「小作家書展」,以便銜接第四單元。參加活動後,學生還可以練習寫一篇日記。故事寫好後,全臺卻停課了!為了不讓學生的心血付諸東流,筆者徵求家長和學生的同意後,在線上課播放他們的故事。
看完故事,第一個任務就出現了:寫下來,或傳訊息,告訴家人或自己的老師,今天看了什麼故事。
接著帶學生讀下面這些句子:「我想看又氣又笑的長靴貓。」「我覺得滑板女孩很好看。」想一想,沒有看過故事的人,如果突然看到這些句子,會讓人聯想到什麼呢?是有一隻穿長靴子的貓,而且又氣又笑?是有一個玩滑板的女孩長得很好看嗎?讓學生發現這樣的句子確實會令人誤解意思後,才能體會為何要有「書名號」。這時再來看語文焦點3 和習作第三大題,會感覺這符號更實用。
之後問學生:「這堂線上國語課(A),老師分享許多小作家的創作,真像一場讀書會(B),我還想多讀幾本。」覺得這句話是否貼切呢?檢查一下,有沒有寫出「A 真像B」? A 是什麼?B 是什麼? A 和B 是兩種不同的事物嗎?相似的特性是什麼?這個在康軒國語一下第四課鞋學過類似的句型,我們可以看看這一課的語文焦點「我會造句」,喚醒自己的記憶。更好的話,再加上自己的感想,寫出語意完整的句子。熟練之後,再來寫當課習作第四大題。
㈤我會寫日記學習目標:正確運用日記的形式
教師要評量什麼,就該教什麼、寫什麼。第一堂課教學生認識日記的特徵,最後一堂課就要實際來書寫。分析了語文焦點5 的範文,也試寫習作第六大題裡的模擬日記。但防疫期間,這篇「逛夜市」小日記與當下的生活情境並不相符。
這時候的任務,就是請學生參考課文附件的情緒詞語,挑選一個最符合當天上線上課的心情,想想看是什麼事情讓你產生這個情緒,就用這件事情來寫日記。為了增加語文知識,教師可以運用線上工具或文書處理軟體做個轉盤,裡面全是這個學期學到的句型,和學生玩一玩,轉到哪個句型,就用該句型來描述事件經過。
當天線上課結束後不久,學年夥伴們便傳來學生寫好的日記,當下筆者也在電腦前,好整以暇的批改班上學生的日記呢!
日復一日的備課現實中,筆者似乎倦怠了、疲乏了,明明該是最享受的「閱讀樂趣多」單元,卻讓人無法投注熱情。但因為停課的刺激,讓筆者重新審視這三篇課文,而在編排線上教學簡報時,越來越喜歡這個單元。知識無所不在, 尤其在三級警戒期間,不能任意走進自然界、圖書館,但虛無的雲端網路,變成實際的線上教室。這裡可以開讀書會,也可以瀏覽數位圖書資源,閱讀格列佛遊記等經典好書,還可以將好書介紹給更多人。很慶幸在停課期間上這個單元,非常貼近當下生活。又或者,慶幸自己在平淡的日常中,重新找回備課的樂趣。
107年9月,行政院拋出「雙語國家」議題,並於同年12月通過《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從此以後,台灣各界紛紛點燃這把熊熊篝火,教育界尤甚。其中,最主要支持這項政策的潛藏論點,莫過於培養學生國際觀及提升國家能見度。但是,有多少人對這項政策抱持觀望的態度?
面對線上課程,許多教師最大的課題是「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實體自然課有互動、實驗操作等形式可以發揮吸引學生專注投入的魅力,然而改為線上上課時,因著平臺功能、資訊能力等限制,勢必會有不同的關注點。
嚴峻的疫情對教育造成嚴重的衝擊,2021年5月中政府突然宣布「停課不停學」,線上課儼然成為常態。當網路打破了時空限制、鬆綁了學習地點,我們應該思考教師的教學方式要如何調整,才能既兼具學科核心本質,又能運用科技,協助提升教學效能和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