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臺北市立⼤學附設實驗國⺠⼩學 武秀韻老師
在本課程中,學生不斷的發現問題和應⽤所學解決問題,讓學生對於自然越來越有感情,進而享受 自然並尊重每個生命。

保護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學家在哥斯⼤黎加發現⼀隻海⿔的⿐孔裡卡了⼀⼩節吸管。經過⼀番掙扎,⽤鉗⼦拔出來之後,發現吸管⻑達15 公分。」
本文以康軒版六下自然的「生物與環境」為學習背景,探討海洋塑膠汙染的議題,學生發現到生活中使⽤⽅便的吸管居然也是海洋汙染的凶⼿之⼀,於是他們提出最好的解套⽅法就是不要使⽤或⽤了就直接吃掉,於是有了餅乾吸管的構想。
以往在學習六下自然的「生物與環境」單元,⼤多偏重知識的灌輸,但學生仍然無法培養出對周遭事物及環境敏銳的觀察力與尊重自然的態度,此部分也正是目前學科學習難以達到的目標;另外分科的學習,讓學生學得的認知、技能、情意態度是零碎片段的,學習無法深入及內化。本文議題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教學策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連結康軒版六上自然第四單元「電磁作⽤」和六下「簡單機械」單元的相關原理,運⽤生活中的製麵機和擀麵機,找到了自製餅乾吸管量化的⽅法,接著更應⽤「微生物與食品保存」單元所得到的知識,烘焙出保存較持久的自製餅乾吸管。
在本課程中,學生不斷的發現問題和應⽤所學解決問題,讓學生對於自然越來越有感情,進而享受自然並尊重每個生命。
剛實施的108 新課綱所強調的「素養導向」與「探究實作課程」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題,建立自發、互動、共好的學習模式,並培養學生能運⽤知識來解決問題,以培養未來公⺠所需的素養能力。
素養導向之課程設計與實施應須掌握:⼀、整合知識、能力與態度;⼆、重視情境與脈絡的學習;三、關注學習的歷程、⽅法及策略;四、強調實踐力行的表現等四⼤原則。本文參照總綱的核心素養敘述及意涵,素養導向課程及教學設計,統整如下說明:

請參見附檔
【自然】素養導向的實作課程─「蠵」「吸」相惜救海龜以朝向自主學習的方式,透過「教師導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 →「學生自學」等方式規畫,讓學生透過更多討論與後設監控,逐漸掌握自己學習,以增進問題 解決的效能。
閩南語素養導向教學實務分享~當老師很幸福,可創造孩子的幸福,培養他們為社會造福。當閩南語老師更幸福,因為扛起重擔救語言,像蜜蜂傳播語言、文化、文學的花粉,結出本土自信與國際欣賞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