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輔仁大學兼任講師 陳麗雲老師
未來的世界,人工智慧(AI)將會取代人類很多工作。高科技時代,傳統教育重視的讀、寫、 算3R能力,已無法應付複雜的環境和新型社會;強調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4C能力(批判思考與解決 問題、有效溝通、團隊合作、創造與創新)是最重要的。
讀寫是競爭力
蘋果公司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說:「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我擔心的是人類變得越來越像機器,失去了價值與熱情。而唯有提升讀寫素養,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活得『更像人』。」中國大陸的清華大學自西元2018年開始,將寫作課列為所有大一新生的必修課。由此可見,跨域閱讀、精準寫作,是未來重要的能力。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要求各校要有校訂課程,各校需制訂符合各校的校訂課程,這正是符合時代的需求。課本是要讓所有學生使用的,但各地的狀況與學生屬性皆有差異,不同縣市的發展、環境、生活都不同,其中城鄉差異、山巔海邊的殊異更是存在。因此,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體多元發展,邁向個性化教學,發展校訂課程是時代的必然,也是應然。
校訂課程能緊密結合地區、學校特色和學生特性。對學生而言,校訂課程的教材就是具有個性的、獨特的、熟悉的、實用的課程。在校本化的課程下,教師可以讓各年段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任務與學習要求,確認該年級的學生須達到什麼樣的能力。
如何制訂校訂課程呢?目前似乎沒有一套完整的模式可以參考。筆者任教的修德國小目前有兩類校訂課程:一是閱讀寫作,一是健體(跳繩)。以筆者為修德國小制訂的閱讀寫作校訂課程為例,低中高年級有各自的閱讀護照,內容規畫各年級學生該學習的閱讀、寫作策略。
制訂之初的想法是:既然是校訂課程,就須確認每一個學生都擁有這樣的能力,如果還要額外找教材文本,需要製作大量的教具或設計活動,老師就會擔心上課時數不夠,必須多花費心力額外備課,課程進行就相對有難度。若是以辦活動的方式,就必須認真思考:辦完活動,學生學會什麼?辦活動等於課程嗎?屆時,會不會流於為活動而活動,失去課程本質的意義呢?
於是,修德國小閱讀寫作校訂課程就從課綱、策略、課本三位一體,配合課綱要求,從國語課本直接找到讀寫策略的教學點,讓教學可以「事半功倍」、「一魚多吃」,既可以解決時數不足問題,又可以搭起語文課與閱讀的橋梁,讓閱讀自然而然,使課堂教學更有成效。
那麼,我們是如何編寫出修德國小的閱讀、寫作校訂課程呢?這時就要先把「年級學習成分雙向細目表」和「108語文領域學習重點」找出來,在細目表和課綱中,每個年段的學生該學會什麼能力,都有非常清楚的規範,參照這些學習表現,再翻開課本對照檢視,就可以從課本延伸出各年段該有的閱讀寫作策略,讓學生沿著這個階梯慢慢往上攀爬學習。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也是第一階段(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因此,一年級的閱讀策略就是識字的方法(字音連結、部件辨識、組字規則),寫作則要求寫出完整的句子(有頭有身體、語意要完整、語序正確且要有標點符號);二年級教導詞語推論的策略(閱讀),要求能寫出完整的段落(寫作)。
三到六年級因為課本每一冊都是14課課文+2篇閱讀文章,這兩篇閱讀文章便可以用來教導閱讀策略(可參照各版本的教師手冊),所以可將康軒國語課本各冊閱讀文章與其所對應的閱讀策略整理出來。知道各冊閱讀篇章的閱讀策略之後,搭配課文和十二年國教國語文領綱,便能開始規畫校訂課程。
本文未完 繼續看下篇
本課程以學生的學習舊經驗為基礎,透過資 料蒐集、遊戲、參觀、動手操作及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具備熱帶雨林的基本知識與初步體驗, 進而引導學生將知識轉換為愛護熱帶雨林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