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規畫好年級校訂課程的教學架構下,我展開了班上一系列的教學課程設計。從學生三年級開始,我就在班上使用平板教學,在學生熟悉平板操作的背景下,我嘗試規畫「認識家鄉─跑跑機器人」這個課程。
More嚴峻的疫情對教育造成嚴重的衝擊,2021年5月中政府突然宣布「停課不停學」,線上課儼然成為常態。當網路打破了時空限制、鬆綁了學習地點,我們應該思考教師的教學方式要如何調整,才能既兼具學科核心本質,又能運用科技,協助提升教學效能和學習成果。
More107年9月,行政院拋出「雙語國家」議題,並於同年12月通過《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從此以後,台灣各界紛紛點燃這把熊熊篝火,教育界尤甚。其中,最主要支持這項政策的潛藏論點,莫過於培養學生國際觀及提升國家能見度。但是,有多少人對這項政策抱持觀望的態度?
More先前提到,因為學生的因素,比較少見創新的教學階段,若有,多以結合資訊科技的方式進行,也在呼應CLIL教學法中對數位科技運用的需求。
More隨著十二年國教的革新、108 課綱的轉變,大多數老師都認同傳統講述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足以支撐起新課綱的需求。因此隨著素養導向教學的變革,如何翻轉傳統的教室風景變成許多老師要面對的課題。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新時代,所謂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育的新里程。而臺灣從民國108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在數學的教學與評量中,素養議題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點。以下是本人參與2019年國際數學營核心素養教學活動,及編寫素養議題,所做出的寫作心得分享。
長久以來,紙筆評量多集中在是非題、選擇題、配合題、填充題、簡答題等題型,這類型測驗題具有公平、客觀、方便等優點,而且容易實施、具體而有依據,但偏向記憶層次,忽略高層次的認知評量目標,且可能助長教師以填鴨、單向灌輸的傳授方式來進行教學;而學生也為了應付考試,養成記誦瑣碎內容,不深入思考的習慣。